學生問題行為的一般教育策略
- 時間:
- 2018-12-21 13:46:20
- 作者:
- 趙老師
- 閱讀:
- 來源:
- 四川教師資格網




第一,主動關心愛護該類學生。
有問題行為的學生通常處在一種不被教師認可,常被同學嘲笑的環境中,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叛逆、自卑等問題,所以,作為教師,首先要做到以下兩點:
1.愛護學生
教師要愛護該類學生,使他們從心理上消除對自己的恐懼和抵抗情緒,改變對教師的看法。
2.關心幫助學生
教師應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,發揮同伴的正面影響作用,自己主動關心,同時也鼓勵同學主動關心和幫助有問題行為的同學,使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愛。
第二,注重談話技巧,轉變該類學生的思想觀念。
1.抓住教育契機
有問題行為的學生在偶爾表現出良好行為,或因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而感到悔意,或在新學期之初有重新開始的愿望時,教師要抓住這一關鍵的教育契機。
2.注重談話技巧
一方面,要以尊重、平等的口吻與學生交流,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,做到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引起學生的自省;另一方面,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轉換,幻想自己如果處在教師或者其他學生的位置上,如何看待其行為,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,主動改變。
第三,恢復和培養該類學生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。
1.恢復學生的自尊心
教師自身要改變一貫地對該類學生的教育方式,不批評學生,不給學生貼標簽,而是要善于發現該類學生身上的"閃光點",用賞識教育的方式對待他們,真誠的鼓勵他們,讓他們從優點中獲得成功體驗,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,建立自尊和自信。
2.培養集體榮譽感
教師要善于運用班集體的力量,引導其他同學多看到該類學生身上的優點,多肯定他們,使他們能感受到集體榮譽感,通過集體影響來矯治學生的問題行為。
第四,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,形成正確的是非觀。
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,其邏輯思維仍處于經驗型階段,判斷能力有限,甚至有時會出現錯誤的判斷,所以,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,引導學生批評錯誤的是非觀念,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,增強他們的是非感。
考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,要抓住解決此類問題的核心,即從思想層面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,當學生自己認識到了行為的不當之時,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,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免費領取教資筆試/面試/普通話備考資料>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