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教資國考:中國古典文學常識(一)(2)
- 時間:
- 2018-12-21 15:39:21
- 作者:
- 章老師
- 閱讀:
- 來源:
- 四川教師資格網




《詩經》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,又稱為《詩》和《詩三百》,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。內容上分為風、雅、頌三部分,其中“風”是地方民歌,有十五國風,共一百六十首;“雅”主要是朝廷樂歌,分大雅和小雅,共一百零五篇;“頌”主要是宗廟樂歌,有四十首。表現手法主要是賦、比、興。“賦”就是鋪陳(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),“比”就是比喻(以彼物比此物也),“興”就是啟發(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)。《詩經》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,“饑者歌其食,勞者歌其事”,《伐檀》、《碩鼠》就是“風”的代表作。
《詩經》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,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。
《楚辭》 西漢時劉向把屈原、宋玉以及漢代淮南小山、東方朔等人的作品和自己寫的《九嘆》匯成一集,稱為《楚辭》,其中屈原的作品最多。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新詩體——楚辭,它句式長短不一,中間多用“兮”字,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,也稱“騷體”。
屈原(約前340—前278) 名平,戰國時楚國人,偉大的愛國詩人。他的作品,經常運用奇特的幻想和神話傳說來表現現實的斗爭生活和個人理想,感情強烈,語言絢麗,富于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。它和《詩經》的現實主義交相輝映,形成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。
其代表作是《離騷》、《九歌》、《九章》。中國文學史上“風”、“騷”并稱,就是指以《詩經》
“國風”和屈原《離騷》為代表的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。
免費領取教資筆試/面試/普通話備考資料> >